市場表明美的和格力是中國空調市場上的兩大寡頭,兩者市場份額之和高達70%左右。格力保持了多年的冠軍地位,美的則緊隨其后,一直伺機超越。今年美的似乎看到了希望。
2009冷凍年度(冷凍年度從當年的9月1日到來年的8月31日),格力的總銷量約1600萬臺,美的的總銷量約1500萬臺。
兩者的銷量差距從2008冷凍年度的300多萬臺縮小到100萬臺。從2009年半年財報來看:美的空調及零配件實現收入184.87億元,格力為188.84億元;而2008年年報顯示,兩者的收入差距高達74.33億元。
是什么讓美的空調如此接近對手?是變頻空調。美的變頻空調中國市場銷量(內銷),2008年的幾乎為零,2009年突然變成了120萬臺。空調分為變頻空調和定速空調。從工作原理上看定速空調在達到一定溫度后會停止工作,待室溫回升后重新啟動;而變頻空調達到溫度就“不停工運轉”,溫度波動范圍較小,在運行42分鐘后開始省電,長時間用比同匹數的定速空調能省電25%~30%。
格力和美的兩大寡頭也都以定速空調為主,在中國,堅定推變頻的廠家只有海信空調,保持了12年的變頻空調市場冠軍頭銜。但2009冷凍年度,美的以27%的變頻空調市場份額,將這個頭銜搶了去。業內開始改變觀點,據中怡康公司預計到2010年變頻零售量將突破580萬臺,約占空調總銷量約20%的比例,零售額達到200億元。事實上,早在2007年,變頻空調就已作為戰略產品,列入了美的空調的發展規劃中,成為其超越格力的一個重要棋子。
為什么是變頻空調
方洪波對1997年廣東順德仙泉酒店門前的那個小房子印象深刻,在那里美的空調掀起了價格大戰,推出3580元的32機(小1.5匹)產品,比業內常規的1.5匹空調均價低1000多元。這是空調業內從沒有過的,之前在1.5匹這個功率級別上只有35機(正1.5匹機)。
此役之后,美的空調便引來了銷售爆發期,每年都以20%左右的幅度實現銷量增長,并與格力一起形成了牢固的雙寡頭陣勢。“那是價格競爭的時代,我們恰好迎合了趨勢,占到了便宜。”方洪波時任空調事業部銷售總經理,主導了那次價格戰,他現任美的制冷家電集團總裁,主管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業務。在他看來,中國家電有三個階段:價格競爭時代、渠道競爭時代、產品競爭時代。
遺憾的是,此后美的空調在市場地位上再無突破,無論怎樣增長,仍落后于更加快速增長的格力。這也就是方洪波所言的:“在渠道競爭時代,跟格力比,我們輸了,是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方洪波認為,美的沒有快速實現渠道扁平化和市場重心下移,但是格力做到了。格力從1998年開始在渠道體系內實行銷售公司制,即建立“以資本為紐帶、品牌為旗幟、廠商一體的省級營銷公司”。營銷公司的股東來自當地市場幾家大的經銷商,公司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這類銷售公司的優勢是綁定了各地資質最優的經銷商,同時營銷預算好攤銷,讓廠家的各類資源更加集中、更加有針對性,對市場掌控能力更強,還有幫助工廠轉移庫存、發揮類金融模式的作用。到目前為止,格力在全國共建立了27家銷售公司。
美的從2007年開始效仿格力,建立銷售公司。有所不同的是,美的銷售公司的總經理是由總部派來的職業經理人,而控股經銷商不參與具體經營。這就避免了經銷商各自為陣、只顧自己利益的情況發生,比格力模式更可控,更能準確地貫徹總部的政策。雖然渠道模式上有所創新,但從時間上來看還是遲了一點。而且從整個產業鏈上來看,格力在每個環節,比如產品品質、渠道優勢、供應鏈管理,都已十分過硬。如果一味地與其正面沖突,想要搬倒它,很難。
美的只能等待新機會出現。3年前,方洪波終于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判斷,中國空調行業已經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產品競爭時代。
新舊時代的交替,意味著產業格局的重新梳理。在產品競爭時代,能否有創新性的產品成為競爭取勝的關鍵。
2007年,制冷家電集團內部確立了“8大戰略產品工程”,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中央空調等。每個產品大類都選擇一個創新性產品作為突破口,比如冰箱領域選擇凡帝羅三門冰箱,洗衣機選擇滾筒,空調就選擇了變頻。方洪波希望借此逐步改變并升級產品結構,最終新產品要占其產品結構50%以上的比例。
變頻空調一直是格力最薄弱的地方。
2009年4月,格力與大金合資,建立一個精密模具廠和一個年產能為100萬臺~150萬臺變頻壓縮機的工廠,也才真正開始了它的變頻之路。
中國企業(非合資)之前還不具備生產變頻壓縮機和變頻控制模塊的能力,而這兩個部件是決定變頻空調品質的核心零部件,基本都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海信雖然做了10多年的變頻空調產品,仍需外購變頻壓縮機、控制模塊中的芯片及部分軟件。
與格力一樣,美的定速空調也占據了絕對主流。但有所不同的是,美的2004年便與東芝開利展開了資本合作,雙方共同投資3億元在順德建立了一個年產300萬臺的變頻壓縮機生產基地。在合作中獲得了變頻核心技術的美的公司以變頻壓縮機為龍頭,帶動關鍵零配件發展,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美的還從此承擔了東芝變頻空調的一部分生產制造,到2008年11月,累計出口日本市場的變頻空調已經達到100萬臺,到2009年5月突破150萬套。代工讓美的獲得了生產變頻空調的經驗。在技術研發上,美的逐漸實現了變頻空調的“技術通配”,也就是說可以自由選用各品牌變頻壓縮機、電機等。
技術積累和相對完整變頻產業鏈上配置,是美的選擇2008年9月全面進入變頻空調市場的最大推動力。這很符合美的一貫的作風。美的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每進入一個產品領域,都以能夠完全控制上游核心技術為前提。比如定速空調有美芝壓縮機工廠、微波爐有磁控管、冰箱有東芝開利合資的壓縮機廠等等。而對于那些不能控制核心技術的業務,他都心存顧慮,并最終放棄,比如家電企業紛紛涉足的手機產業。
格力與大金合資建立的變頻壓縮機工廠到2010年才能投產,這給美的留下了一段追趕的時間。
謀定而后動
但是,在變頻空調市場,美的的競爭對手就不只是格力了。在美的全面進入變頻空調市場的2008年9月,海信已經當了12年的變頻空調冠軍,市場份額一度高達40%以上。多年的變頻生產經驗,也令海信擁有了數百項的專利技術,形成了“海信即變頻”的牢固市場印象。雖然擁有近乎一半的變頻空調市場份額,但可惜的是,在中怡康的統計數字里,海信品牌至今在中國空調市場仍排名第7(1~8月)。
3年前,美的方洪波在世界各地考察,看到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變頻空調的市場占有了都在一半以上,在日本甚至是接近100%。方洪波由此認為中國空調未來的主力也將是變頻。
與海信相比,美的有更大的規模優勢和產業鏈控制能力。海信沒有自己的壓縮機工廠,美的有;海信一年銷售量100多萬臺,若加上后來并購的科龍,也僅300萬臺左右,而美的一年銷量達1500萬臺;海信還需外購部分核心技術,而美的直接可利用與東芝開利合資公司的技術。這些都讓美的擁有分攤變頻空調成本的能力。在中國變頻空調領域,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變頻空調的高價是制約其普及上量的最關鍵因素。
對美的來說,何時進入變頻空調,還要看外部大環境的情況。
2008年的變頻空調均價仍高達4430元,高出空調產品均價1000多元。由于大多數中國空調廠家無法控制上游核心技術,變頻空調產品的運行質量十分不穩定,這一方面導致其無法形成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讓廠家越發不敢推低價變頻了。另外,變頻空調的節能性一直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這也是變頻空調不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2007年中期,市場環境開始發生變化。國家有關部門正積極推進2009年出臺變頻國家能效標準,同時要對定速空調的國家能效標準進行升級。能效升級之后,每臺定速空調至少需要增加400元的成本,而定速空調與變頻空調的成本差價也就在400元左右,這樣兩者的成本幾乎沒有差別。此外,國家各項節能措施也陸續出臺,比如家電領域的洗衣機國家能效標準、燃氣熱水器國家能效標準等,整個的社會節能意識已獲得大幅提高。
美的判斷,2009年將是進入的好時機。按照美的的產品規劃,當年要確立下下個冷年的新產品計劃,然后產品開發部再進行8~9個月的開發,最后市場部進行產品策略的包裝制定并推出。2007年6月,在制定2009冷年國內新品計劃時,美的果斷將變頻產品列入最核心的主推產品。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2008年9月1日,變頻空調國家能效標準如期實施,變頻空調的5級能效相當于定速空調的3級能效(5級是最低能效,1級最高),其節能優勢由此被確立。美的也按照2007年的計劃,于2009年9月2日,一口氣發布了5大系列變頻新產品,全面進軍國內變頻空調市場。在外界看來,美的此舉非常突然。因此在此之前,它還是和格力一樣是堅定的“定速派”。轉變之快讓業界為之震驚,殊不知這是美的處心積慮之作。
執行力是制勝關鍵
深思熟慮之后,美的決定用變頻“產品群”來打市場。按照空調廠家的慣例,每年9月份會向市場推出一款新產品。但是2008年9月,美的推出了5大系列變頻產品,是一個變頻“產品群”,這讓美的在眾多只推一款變頻空調產品的廠家中間顯得十分突出。強大的產品陣營,也向外界表達了兩層意義:變頻實力和變頻決心。
接下來美的還要解決變頻空調高價格的問題。也就是說,往這個“產品群”里裝什么樣的產品,才能引爆市場?美的由市場需求倒推產品生產,先將價格降到3000元以內。然后再去研究這樣的價格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能得到什么樣的產品?
變頻產品按技術水平、節能水平和舒適度,從低到高,分別有交流變頻、120度方波、180度正弦波、全直流變頻。當時,研發部門給出了120度方波和180度正弦波兩種選擇。作為美的空調事業部主管研發和制造的副總裁,吳文新很清楚兩者的差異關鍵在于技術能否突破,實際的成本差距并不大。與東芝開利多年的合作,讓其打消了技術顧慮。
吳文新決定新品全部用180度正弦波直流變頻產品,其中一款的最低價為2980元。當時,此類空調的價格都在3000元以上,而且市場上幾乎全部是交流和120度方波,美的空調這個決定拉開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也令業界看到普及的可能性。事實也證明,美的全面進入變頻空調市場1年之后,變頻空調平均價格同比下調了接近9%。
為了獲得更低的成本,2008年12月美的與13家變頻空調零部件供應商,簽訂了250萬臺的采購訂單。根據美的自己的數據,從1997年開始生產變頻空調并出口日本以來,到2008,年出口量還不足60萬臺。美的需要在一年之內做到,內銷從零至少要突破百萬,出口接近翻番。
要想實現銷量上的突破,營銷渠道的執行力在此時就變得尤為重要。為了保證市場策略的可執行性,美的空調總部先形成了一本厚厚的變頻空調市場推廣方案,這里面的內容事無巨細,小到廣告牌多大尺寸、賣變頻的導購提成是多少等等。
身為廣州空調銷售公司的總經理,楊軍的作用很關鍵,他必須向所在區域的經銷商,清楚地下達總部的最新指令,同時督導每個經銷商的執行情況。他的反應速度必須很快,一般在2天之內就應將政策反應到終端,比如出新品樣機、制作廣告支架、培訓導購等。
楊軍2006年底來廣州組建空調銷售公司,2008冷年未有大的增長,但2009冷年廣州地區的空調銷售量同比增長了38.7%。他自稱,變頻空調策略的全面實施是主要的助推力量。去年8月,他接到總部下達的變頻指令,還有一本變頻空調市場方案,要求他必須嚴格遵照上面的每一條去執行。
為了配合總部的變頻推廣策略,楊軍調整了自己的廣告預算。今年僅報社廣告投入就增加了2倍,算上其他促銷資源的投放,今年推廣投入總共增加了1倍以上。作為一個獨立核算的銷售公司,楊軍為什么舍得投入?為什么其他廠家跟進變頻之后,并沒有美的這樣的起色?美的渠道體系的運行機制便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楊軍必須聽從美的總部的安排。如果像格力那樣,將銷售公司全部交由經銷商經營,總部就很難對其進行控制。經銷商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風險,如此顧慮重重,又怎么會舍得投入?更有甚者,很多控股銷售公司的經銷商,其精力其實早都不在賣空調上,甚至同時在忙房地產。從1997年至今,格力渠道系統內,也發生過多起銷售公司搞“體外循環”的事情。
這也就是為什么,同樣是雙寡頭之一的格力,雖然今年也曾多次發力變頻空調市場,但最終都未搶占到優勢地位。美的憑借靈活的渠道運行機制,保證了總部決策到達分公司層面時,能夠切實有效地被執行,甚至可以讓總部輕松地實現對下至鄉鎮地區的控制。
“總部要求變頻空調要到鄉鎮一級的經銷商。”負責終端執行的市場部長張治國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公司規定,只要賣美的空調,就必須賣變頻空調,在商場的美的空調柜臺,必須單獨設立變頻專區,無論你在中國的什么地方,都是如此。”美的空調總部就是通過楊軍這樣的分公司總經理,再往下一步步傳達總部的要求。不到2個月,美的變頻樣機已經進入3萬個銷售網點,新培訓完的變頻導購員也同時進入。
格力曾要求經銷商賣格力就不能賣美的。如今美的也要求經銷商,如果賣格力,就不給你賣美的旗下的任何產品,包括榮事達冰箱、華凌冰箱和小天鵝洗衣機,其中小天鵝洗衣機排名中國市場第二,在家電賣場,這幾乎是必賣的產品。所有產品被捆綁在一起,經銷商當然不愿放棄美的。
2009冷年的結果也證明,這個渠道確實推動了變頻空調的銷量增長。美的變頻內銷實現了從基本為零到120萬臺的突破,市場份額達到了第一的位置。格力變頻空調的市場份額僅是美的的一半。
吳文新說:“你都難以相信,河南新鄉下面的一個縣的某個鎮級客戶,變頻空調的銷售量占到了70%的比例。”美的對變頻更堅定了信心,即使6月1日國家實施“節能惠民”工程,沒有將變頻空調列入其中,美的依然相信變頻空調是能帶來未來的產品。
美的今年上半年已經將“變頻開發部”,從整個研發體系中獨立出來,以顯示變頻的重要性。9月1日,美的空調在發布2010冷年的新品時,再次聚焦變頻,共推出4大系列變頻空調產品,至此,美的已形成9大系列的變頻陣容。美的的渠道體系也正等待變頻市場的進一步爆發,因為變頻空調早已深入到鄉鎮一級的門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