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工具是我國制冷產業鏈上下游中,品牌集中較高,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之一,多年來都保持了高速增長。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制冷工具領軍品牌近些年開始或顯性,或隱性的調整。比如:有的開設創立新產品品牌,有的延伸工具生產鏈條,有的繼續擴大投資,把工具做專做強……
這些調整是企業主動追求發展壯大的必然經過?還是行業內外壓力讓企業不得不為之?亦或者兼而有之。疾風知勁草,領頭羊的一舉一動不僅率先投射出行業發展的變化,更是為整個行業和后來者提供參考樣本。
一、2013年工具市場向好
制冷工具產品線齊全
市場上,制冷工具主流的分類有:管路工具,如管割刀、彎管器、擴管器、套絲機、拉孔器、管鉗、封口鉗、燃燒焊具等;檢測設備,如泄露檢測器、真空壓力表組、溫度測量儀、真空泵、冷媒回收機、沖主機、電子秤等;清潔機具,如高壓清洗機、脈沖清洗機等;最后是電動工具類,如電動切管機、塑料管焊機、電軟釬焊機。就市場而言,管路工具需求類最大,其次是檢測設備類。
目前我國制冷工具市場產品線齊全,國內外企業的生產布局也體現了這一特征。比如:羅森博格公司主要生產真空泵、回收機、充注一體機、數顯表組、管道彎管切割、管道測試、燒焊焊接、以及相關制冷工具產品。
吳江東力工具主要生產脹管擴孔器,管子割刀,封口鉗,棘輪扳手等系列制冷五金工具。吳江高凱五金產品有精品管子割刀、脹管擴孔器、彎管器、PVC剪刀、管子絞板等幾大品種系列,共五十多個規格。
浙江鴻森制冷機械有限公司的制冷配件有五大類,分別為自控元件(電磁閥,球閥,視鏡,避震管,過濾器等)、電子數字表組系列、制冷劑回收機系列、表組及管路工具系列。
企業銷量有升
雖然我國制冷工具市場增長不抵高峰期——2007年、2008年的風光局面,但2013年依然保持了穩定的態勢。
浙江飛越今年上半公司年銷售情況良好。其中一到六月份銷售增長達到36%,其中真空泵和制冷工具在全球市場所占比重也不斷提升,飛越的品牌有了明顯的提升。
“隨著國家節能、環保和循環經濟等政策的不斷出臺,2013年整體工具市場的產量和銷售情況總的來說比較樂觀,市場對工具的實際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浙江鴻森機械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鄭松向記者說到,“目前銷售額已達1500多萬套,這與鴻森品牌影響力的擴大密不可分。”
二、工具企業經歷多重考驗
外貿形式不樂觀
這兩年,全球經濟不明朗,外需低迷導致我國出口增長放緩。來自于商務部消息稱,去年我國外貿增速進出口同比增長6.2%,增速較往年大幅下滑,外貿形勢不樂觀,而2013年形勢將比2012年來得更為嚴峻。
商務部預計,未來三到五年,世界經濟形勢將出現企穩回升,但其中不確定性因素和復雜性將超乎人們想象,這其中,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經濟形勢依然面臨變數。與此同時,歐債危機當前正處于一個關口,如果歐盟一些國家發生更大規模的財政問題,形勢將進一步惡化。
在外貿交易中,匯率成為了很多企業反映的問題之一,截止到6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兌歐元、兌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業內專家坦言,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偏高是我國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被擠占和失去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市場有飽和跡象
目前,在我國工具市場立足的品牌有美國里奇、德國羅森博格、臺灣冠亞制冷工具、溫嶺飛越、浙江鴻森、吳江東力、大圣縱橫、紅葉工具、格美制冷工具、英福康工具、高凱五金等。
隨著制冷工具市場的發展,近些年,原本較為平衡的品牌分布和市場份額被逐漸打破,據了解,每年約有4、5家企業進入。新企業分食越來越小的蛋糕,勢必會造成行業競爭激烈。而制冷工具不屬于緊俏商品,市場又是買房主導,市場雖然還處于增長期,但速度難達高峰期狀態,有趨于飽和的跡象。
此外,工具本屬于專業化的產品,可目前部分已形成了通用化體系。對于相關企業而言,雖然有利于相互制約,市場標準化,以及買方,但也讓市場價格更為透明,企業利潤逐年縮水。
吳江高凱五金總經理陳全根分析,工具經過這么多年發展,企業利潤肯定不如從前:“88年,制冷工具利潤有50%左右;到了90年代,只剩20—30%左右;現在只有5—10%左右。”業內人士認為,制冷工具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市場的競爭會推動行業重新洗牌。
經營成本增加
中國企業正進入一個高成本時代。近年來,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用工荒日趨嚴重,最低工資年遞增15%以上;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只有10%的中小制造業企業能夠得到正常貸款,商業銀行普遍提高了承兌匯票保證金份額,使實際利息增加近一倍,民間融資成本更是銀行基準利率的四倍以上。加上為職工繳納約40%的“五險一金”等,企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特別是中低端制造企業,去年經營成本比前年增加近30%,而產品價格并沒有相應的上升空間。一些企業主感嘆:起得最早,睡得最晚;麻煩最多,快樂最少;干得最多,賺得最少。
“首先是普通工人的工資張了,請個普工低于3000—4000一個月都沒人干,很多做小工開價都到300塊錢一天了!”某企業負責人坦言,人才短缺已經是制冷行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壓力之一,工人工資年年再漲,福利待遇還要跟上,所有的這些都拉升了經營的成本,也加大了經銷商的壓力。
據制冷網了解,招工難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技術人才的匱乏才是最讓企業頭疼。據反映:“制冷本來就是一個技術活,而一般的技術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而那些有經驗懂行的人要不自立門戶,要不就跳槽到大的公司去,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成為了制約發展很大的一個瓶頸。”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推動企業由低端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最終轉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發展路徑。
此外,工具行業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增產擴產,也因土地資源缺乏和電力供應偏緊而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政策的不穩定、不可預期,對企業經營者心理的打擊更是致命的。
